我国营商环境优化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一、经营主体活力释放,数据彰显增长动能
2023年首季,全国新设经营主体达606.3万户,其中民营企业同比增长7.1%,外商投资企业增长4.3%;民间投资由负转正,同比增长0.4%。这一数据反映出我国经济韧性和市场信心的回升,尤其是民营与外资企业的活跃度提升,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力量。
二、靶向施策破解难题,提升企业获得感
规范涉企检查,减轻企业负担
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检查”模式,信誉良好的企业检查频次降低。国务院出台《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多地通过“扫码检查”“亮码入企”等数字化手段实现精准监管,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
意义:通过分级分类监管,既确保安全底线,又避免“一刀切”,提升监管效率。
破解要素瓶颈,强化资源保障
土地:海南试点土地混合开发、用途转换;
融资:安徽建立三级协调机制,创新数据化服务模式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
政策支持: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推动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落地,多地政府通过企业家座谈会、外资圆桌会等渠道问需于企,精准施策。
三、政务服务提质增效,数字化赋能营商环境
“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福州推行施工许可“一网通办”,整合32项企业类、16项个人类事项,实现“一窗受理、一次办好”。
地方创新案例:
北京昌平区打造“昌通办”“昌快干”数字化政务品牌;
海南推出12项特色“一件事”主题服务,提升自贸港服务效能。
专家观点:国家信息中心魏琪嘉指出,政务服务需兼顾“高效”与“精准”,聚焦企业痛点优化流程,释放政策红利。
四、法治护航公平环境,激发创新活力
构建长效监管机制
国务院发布《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指导意见》,明确全过程闭环监管;修订《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严控拖欠账款问题。
维护市场公平竞争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出台,破除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办法》强化反垄断执法,保障各类主体平等参与。
柔性监管支持创新
安徽等地试行“容错机制”,对非主观轻微违规免罚并协助整改;推广信用修复、沙盒监管等包容审慎模式,为新业态留足发展空间。
五、国际视角与未来展望
外资信心增强:一季度全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3.2%,雀巢等跨国企业持续看好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与法治化环境。
创新驱动方向:北京大学苏剑教授强调,需以更优营商环境护航新兴产业,释放企业创新潜能,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结语
我国通过规范监管、精准服务、法治保障“三管齐下”,有效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政策从“减负”向“赋能”升级,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