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德胜:匠心成就梦想
山东省曲阜市是孔子和百工之祖鲁班的故乡。作为这一古老历史文化名城独有的传统手工艺术,曲阜楷木雕刻以其2400多年的悠久历史向世界展示了独有的艺术魅力。2008年,曲阜楷木雕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进入现代,曲阜楷木雕刻在国际上名声更响,优秀的雕刻工匠层出不穷,山东省手工艺制作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楷雕代表性传承人褚德胜就是其中一员。从16岁学艺至今,近30年来,他以独到的匠心钻研和坚守技艺,让曲阜楷雕工艺品蜚声海内外。然而名利不是他的追求,让技艺传承下去、让民间艺术焕发光彩才是他的梦想。
艰辛学艺 白手起家
1988年,16岁的褚德胜在孔子故里书画院师从名家学习楷木雕刻。从开始学艺时的浮躁,到沉醉其中,刻苦学艺的经历让褚德胜对楷木雕刻有了更深的造诣,他很快就掌握了各种雕刻技术,还学会了绘制设计图纸。他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每每工作到凌晨两三时而不知疲倦。
凭着专注和坚守,褚德胜洗去浮躁,沉淀技艺,想在这片领域有更大的作为。1996年,褚德胜在曲阜工商部门的支持下,在曲阜仰圣门脚下创建了自己的工作室——德圣楷木雕刻坊。
对这段创业的经历,褚德胜记忆犹新,他回忆当时开店花了1800元装了一部电话,却不舍得打;交了1800元房租,剩下400元作为流动资金。店面开张半年以后,褚德胜才有了第一笔收入进账,一个刻有福禄寿三星的如意被附近的商家买走,他第一次有了“有钱”的感觉。
从最初的两名徒弟、三桌两椅开始,褚德胜稳扎稳打,不断推陈出新,雕刻坊生意就这么坚持下来了。1997年前后,国内礼品行兴起,一些商家开始主动找到他洽谈生意。1998年起,褚德胜的雕刻坊每年都会有至少1万元的收入,这些传统的手工艺品不仅受到国内游客的喜爱,也赢得了国外游客的青睐。
精雕细琢 坚守匠心
一走进德圣楷木雕刻坊,消费者就会被眼前精美绝伦的雕刻作品所震撼——楷雕如意、孔子像、论语笔筒……一件件艺术品展现出的精湛技艺令人叹服。尤其是摆放在醒目位置的《天下第一福》作品更叫人拍案叫绝,隐藏在福字中精雕的8只蝙蝠与福字完美融合,一个福字包含“多子、多田、多才、多寿、多福”的寓意。该作品在2013年全国桃木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上摘得金奖。
“雕刻一件上好的作品,要花上两三个月,需要沉下心来细细打磨。”褚德胜指着左手上的道道疤痕对笔者说。这只皱纹深刻、筋骨有力的手,充分说明了他在楷雕艺术道路上付出的艰辛。
收入水平高了,褚德胜的想法也多了。简单的雕刻技艺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客人眼光挑剔了,褚德胜对自己的手艺也开始挑剔。他在传统的绘画、楷雕艺术中融入自己的创新想法,他设计创作的《百姓如意》将百家姓氏刻入如意中,获得山东省旅游产品设计大赛铜奖。
在2015年的齐鲁文化喀什行活动中,褚德胜作为山东省18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之一,将曲阜楷木雕刻这一古老艺术带到了新疆。在活动现场,他高超的技艺得到嘉宾们的一致赞赏。“当时,一位老先生站在我的如意前不肯走,一直赞赏叫好。后来,他的女儿过来问我,可不可以跟老先生合个影。那时,我第一次感到了自己的作品在别人眼中有如此高的价值。”褚德胜自豪地说。
民间艺术 传承创新
曲阜楷雕工艺具有2400多年的历史,民间传有顺口溜:“曲阜有三宝:楷杖、如意、透书草。”其中楷杖、如意都是楷木雕刻。为了让古老的技艺后继有人,褚德胜不遗余力培养新人。目前,他的50多名徒弟大多数已成为曲阜楷木雕刻技艺传承的中坚力量。
作为传承人,褚德胜多次应邀参加山东省文化厅组织的非遗展演活动,先后走进齐鲁文化喀什行、山东省传统工艺展、第六届文博会、第四届中国非遗博览会等众多活动现场,身体力行地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阜楷木雕刻走出山东、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2016年9月,某学院一纸聘书把褚德胜这个地地道道的手艺人变成了客座教授。见学生们对传统技艺兴趣浓厚,这名留着长发、沉迷于艺术的匠人,准备放开手脚,把课上出效果。
他允许学生上课玩手机,把雕刻作品发到朋友圈,希望通过这种新渠道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楷雕、喜欢楷雕。他还建了微信群,在不上课的时候远程点评学生的日常作品。
思路决定道路。“发展不能脱离市场,传统文化和手工技艺只有离时代和年轻人更近,才能走得更远。”褚德胜说。
他发现,过去的楷雕生意多是单纯卖产品,客人对楷雕的文化内涵和工艺并不了解。于是,他开始着手店铺转型,打算今年办起第一家楷雕体验店。“借助‘互联网+’的营运模式,一定能使优秀民间文化焕发出更大光彩,为人类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精神财富!”对于曲阜楷木雕刻的未来,褚德胜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