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宏强:不恋官帽戴草帽
“远望钻石发光闪,近望光伏发电板;棚顶架上太阳能,棚内种养更宜人;鸡鸭鹅唱牛羊欢,温棚草莓香又甜;菜花黄来桃花香,采摘果蔬观光园。”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大林镇,村民们为转业军官肖宏强返乡创办的光伏农业生态园编了一段顺口溜,在当地广为流传。转业后,握惯枪杆子的肖宏强握起了锄头,回乡当起职业农民。创业之路崎岖坎坷,肖宏强却说:“是现役军人,就不怕流血牺牲;是转业军人,就不怕艰难困苦。拿起锄头种地我仍然是战士,只要勇往直前就能胜利。”靠着军人的血性,他硬是实现了自己建设光伏农业生态园的梦想,安置就业、带动致富,为建设家乡作出了贡献。
脱去戎装当农民
今年43岁的肖宏强,18岁踏入军营,从排长、连长一路干到师参谋、团参谋长,称得上事业有成。
正当他豪情满怀之时,一次意外使他身体遭到紫外线辐射,不宜继续在部队工作。肖宏强果断地对上级首长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我选择回家自主创业。”
2011年8月,肖宏强在大林镇沿淮村村委会办公室里,签下为期30年的1100亩耕地、500亩林地和400亩荒滩的承包合同。在这片淮河滩上,肖宏强把自己多年积攒的20多万元和600多万元贷款全部押在军耕家庭农场上,想要建设一片光伏农业生态园。
他认为,如今的农民都是依靠现代农业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自己如果没有金刚钻,很难揽这瓷器活。于是,肖宏强积极参加县里举办的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轮训,并参加了县委组织部举办的农村党员干部远程网络职业教育培训,为做好新型职业农民打下了基础。
扎根农场历艰辛
淮河故道“春播一瓢种,秋收半瓢粮”,道尽了沿淮农民的遭遇。肖宏强要在这里承包2000亩荒滩林地,战友知道后都劝他说:“在部队干得好好的为什么要自讨苦吃,承包费那么高,打了水漂怎么办?”肖宏强却说,创业和当兵一样光荣。
按照前期规划,肖宏强兴建了库房、果蔬大棚、牛棚、羊圈、鸡舍,把农场划分为林禽、林牧、林粮、林油等6个生态园区,初步建成集生态农业、光伏发电,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绿色文化生态庄园。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1年11月,肖宏强去山东购买牛羊,由于对市场考察不足,牛羊拉回来后病死不少,加上亏损和承包费,加起来赔了100万元。相濡以沫多年的妻子看不到希望,携女儿离他而去,家人朋友都劝他收手过踏实日子。
用钱买来的教训没有让肖宏强消沉,只是让他更加清醒:创业光有激情是远远不够的。2013年,肖宏强聘请专职兽医,负责畜禽疾病防治防疫、饲料的配制等工作,积极与省农科院和市、县农业部门联系,同时系统学习相关知识,掌握市场动态。
这一年,肖宏强建起智能温室大棚20亩,发展果园300亩,养殖规模持续扩大。通过示范带动效应,肖宏强组织47户农户,成立了正阳县军耕花生种植专业合作社,建成农业社会化服务实体。
肖宏强每天天没亮就爬起来干活,月亮出来才拖着疲惫的身躯返回宿舍。创业这几年,他穿破5套迷彩服,瘦了6公斤,乡亲们说:“他好像不知道累似的,太卖命了。”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农场生产经营逐步走上了正规化、多元化和良性发展的路子。
建设“三农”家乡美
2015年9月,肖宏强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在县工商局的帮助下成立了正阳县军耕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利用现有农业大棚,采取棚下种植养殖、棚上发电的方式,建起占地560亩、规模20兆瓦的农光互补光伏发电站。
走进光伏大棚,棚内种有蔬菜、草莓、蜜桃,还有饲养的鸡鸭鹅及肉牛湖羊,棚顶距地面近3米高,光伏组件之间的间距很大,可容纳工人农民在大棚内自由作业。肖宏强在不改变土地性质,不改变土地生产用途,不污染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耕地进行立体高效利用,走出一条再生能源可持续绿色发展道路。发电站就地安置120名青年民兵,带动就业收入180万元。
对未来公司的发展前景,肖宏强充满希望。他说,要借“光”生财,发挥淮河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古江国故里的文化优势,立足生态农业观光园,发展乡村旅游业。
未来,按照“突出生态抓建设,围绕文化搞配套,农牧光伏一体化,旅游观光促发展”的整体思路,肖宏强要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建成“村庄要美、农民要富、农业要强、农民工要当产业工人”的美丽乡村,吸引更多居民和游客到淮河岸边欣赏田园风光,让家乡成为中原休闲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