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脱贫攻坚做件事
华蓥市禄市镇六水沟村的农民在采摘许永平带领他们种植的特色农产品“绿珍珠”——九叶青花椒。; 华蓥市高兴镇高兴村贫困村民张雪梅高兴地数着华蓥山领创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薛超派人送到家中的工资。
川东革命老区华蓥市是四川省首批“摘帽”的5个贫困县(市)之一。全市有25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对象6394户17397人,79%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地质灾害区、采煤沉陷区、旱山区、渠江洪灾淹没区“四大特殊贫困类区”。面对脱贫奔小康最难啃的“硬骨头”,华蓥市政协号召全市政协委员、工商界人士“我为脱贫攻坚做件事”。在“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信念中,该市政协委员、工商界人士积极参与,主动作为,演绎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薛超:把“扶贫车间”办到贫困户家中
在华蓥市工商界,一提起“电子达人”薛超,无不竖起大拇指:他7年前从深圳来到华蓥市,创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华蓥山领创电子有限公司,产品成功打入韩国、日本等海外电子市场。不仅如此,他还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参与地方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率先在华蓥市创办“扶贫车间”,并把车间建在贫困户家中。
“扶贫不光是党和政府部门的事,也不只是党员干部的事。它是一项社会工程,人人都应该参与,都应该尽一份力。”薛超深有感受地说,“我从深圳到华蓥创业,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都给了我大力支持。人应该懂得报恩,况且,我还是一名政协委员!”
薛超说,他从2013年开始就决定,在企业招收员工时,尽量向困难群体倾斜,目前企业在岗员工80%以上是留守妇女、下岗失业人员和城乡富余劳动力。2015年春天,薛超创造性实施“居家灵活就业”工程,在阳和、高兴、禄市、古桥等地处偏远的乡镇,采取“送活儿到家”的方法,在贫困户家中创建车间:针对有意向从事产品加工的贫困群众,采取集中或分散的方法进行技能培训,然后派专人把加工所需工具和原材料分别送到贫困群众家中,待产品加工好后,定时派人回收,并支付工资。
“他们不仅派人把加工的原材料送到家,还派人按时把产品收回去,我们一点儿钱都不出,只管做活儿,安逸得很!”一提到薛超实施的“居家灵活就业”工程,高兴镇高兴村贫困村民张雪梅就赞不绝口,“就连每月的工钱,他们也如数送到家中。”
阳和镇鸽笼山村残疾人祝春淑说:“我腿脚不方便,做不了重活儿。由于没有收入,日子过得艰难。从前年冬天开始,薛老板他们送活儿到我家,活儿既轻松又简单,我足不出户每月就可以挣2000多块钱。”
目前,薛超创办的“扶贫车间”已带动华蓥市212户贫困家庭年均增收1.3万多元。
许永平:带领贫困群众种出“绿珍珠”
望着光秃秃的荒山逐渐被嫩绿的花椒苗披上绿装,华蓥市观音溪镇跳石沟村村民王秀英不无感慨地说:“我们村很偏僻,稍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出去打工了,有不少土地都荒着,太可惜了!”王秀英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着介绍,“那一大片以前都是常年荒着的,杂草比人还高。今年春天,多亏了许老板来搞开发,推平了山包包,翻耕了撂荒地,带领我们栽种了1000多亩花椒苗。”
王秀英还介绍说,自从许老板进村搞开发,她们村上的人几乎都到基地打工挣钱,开始平整土地、修公路、铺便道和栽苗子、施肥、除杂草。“我们每天在家门口,就可挣到七八十块钱呢!”
王秀英所说的许老板叫许永平,是华蓥市政协委员、恒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跳石沟村是我今年新建的花椒基地,这里地处边远,产业发展较慢,又是贫困村。我选择在这里建产业基地,可帮助乡亲们找点事干、挣几个钱。”许永平说,“目前开展的脱贫攻坚行动是一件大事,况且我是一名政协委员,更应该为脱贫攻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许永平介绍说,他的产业基本上放在贫困村。2015年,听说禄市镇大坡老村正在寻找产业致富的方法,正在邻村六水沟村开展青花椒种植的许永平主动来到大坡老村,决定带动村民增收,并承诺用工优先考虑本村村民特别是贫困户,还同意该村集体利用19.9万元的产业发展周转金入股。目前,大坡老村近半数贫困对象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村集体每年可获得收益3.3万元,使该村开展长效扶贫有了财力保障。
今年,许永平带动禄市镇六水沟村农民利用撂荒地、山坡地种植的800亩特色农产品“绿珍珠”——九叶青花椒喜获丰收,亩产400公斤,每公斤批发价16元,总产值510万元。他还带领六水沟村128户农户发展无污染蔬菜和药材种植,仅今年春天就在300亩刚收获蔬菜的土地上间种60万株婺源黄菊,农民户均增收达8000余元。
“目前,我的产业基地遍布跳石沟、大坡老、六水沟、小驴山、月亮坡等村,种植花椒、菊花、黑桃等5000多亩。”许永平自豪地说,“这些产业基地的建立需要长期用工120余人、季节性用工600余人,可让工人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产业惠及2个贫困村和3个非贫困村,帮助近100户贫困户依托产业发展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王仕荣:修桥补路福泽乡亲
“我的祖父、父亲都乐于做善事,我也希望能够延续他们乐善好施的精神。”华蓥市政协委员、华兴建筑公司董事长王仕荣说。他坚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不仅能帮助别人走出困境,也能铸就一种精神,融入企业、家庭中,最终实现自身的超越。正因为如此,他始终坚持做善事,尽最大努力去帮助别人。
2015年春节,王仕荣回老家高兴镇马家嘴村途经一条小河时,见一对趟河而行的爷孙,由于雨天石头湿滑跌倒在河中,所幸河水不深,才未发生不堪设想的后果。当时的场景让王仕荣看得惊心动魄,也给了他极大的触动:如果这条河上有座小桥的话,就不会发生这样危险的事儿,而且不知能给平时往来的村民带来多大的方便呀!
这条河沟连接马家嘴村和葛马桥村,是两个贫困村之间的一条必经之路,但由于没有桥,两岸村民只能踏着河中裸露的石块过河,交通很不方便。两村都商议过修桥,但因为缺乏资金,提出的方案都只能搁浅。在了解这个情况之后,王仕荣当即决定投资10万元,修建了一座宽5米、长10米的桥,实现了村民们的夙愿。后来两村村民把这座桥亲切地称为“母亲桥”。
“王老板支持家乡的实际行动,远不止于此。”据华蓥市高兴镇马家嘴村村干部介绍,近年来,王仕荣在村里先后捐资修建了“母亲一桥”和“母亲二桥”,还将村里约4公里的泥土路改建成了水泥公路,让村民告别了出门时“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窘境;投资近50万元,将一处垮塌的小水塘扩建成占地20余亩的大型蓄水池,解决了周围200户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难题。
“致富思源、回馈社会,是每一位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现在我条件好了,理应为家乡、为社会作贡献,带动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王仕荣说,他将继续关注家乡发展,希望用自己的行动抛砖引玉,吸引更多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回报家乡,为家乡多办好事、实事,让家乡人民早日摆脱贫困,实现小康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