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工商“创客”
2016年11月3日,在北京市工商局海淀分局登记注册大厅,海归创业者吕孟涛领取了北京市第一份电子营业执照。“太方便了!现在不出门不光可以买东西、叫外卖,还可以办执照了。”在现场,吕孟涛激动地说。张楠是这份电子营业执照的核准人。她说:“现在电脑会自动帮忙审核程式化的信息,我们看材料比以前省事儿多了。”
这一切得益于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改革。作为其中的一员,我深深感到,我们工商人不只是助创者,更是创业者。
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大众创业热情高涨,海淀分局登记注册大厅每天都像黄金周的热门景点一样热闹。窗口工作人员整天忙个不停,常常感觉一低头、一抬头,一天就过去了。有的同事上班顾不上喝水,干脆就带着水杯在地铁上大量补水。而我们的申请人,似乎还缺少对改革的获得感,有的办照不仅要忍受奔波之苦,还经常会遇到不知道经营范围怎么填、不了解公司章程怎么拟等问题。为解申请人之忧,顶层开出了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改革的“药方”,海淀分局被选为率先试点单位。
创业维艰,创新不易。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改革不是简单地把业务从线下挪到线上处理,而是要用互联网的思维再造登记流程。那么,身份认证怎样做到无介质?电子执照怎么验真假?电子档案怎么存储最安全?无数个新概念、新问题就像重重关卡,没有经验可循,只有靠自己。改革要求电子营业执照做到无介质,不能使用U盾、银行卡、电子证书等。那怎么判断营业执照是真的?一开始,我们的确很迷茫。我们到处查资料,研究新技术,开会讨论错过饭点儿是常有的事。好不容易提出个方案,也往往在技术上行不通,或者不符合法律,只好推倒重来,我们愈战愈勇。经过数不清多少次的试验,我们终于成功研发了基于信用网的营业执照验证方式,这可是全国首创啊。
现在,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已经由一份文件变成了一种智能、高效的登记新模式,并在全国迅速推广。700多家企业享受到了改革红利,在创办初期就驶上了高速发展之路。20多个省区市的同行前来取经,他们感叹道:“你们北京走得太快,我们可得加把劲儿啊。”
回想那段日子,那双满是血丝却依然盯着电脑的眼睛、那片熬过通宵逐渐泛白的天空、那份放凉了的外卖、那趟睡过站的地铁,都历历在目。我的同事王浩杰经常加班,总是那个拉下注册登记大厅电闸、最后离开的人。其间,他迎来了自己的宝贝儿子,由于不能陪爱人产检,他的脸上写满愧疚。其实,电子营业执照的诞生,对于王浩杰来说又何尝不是一次“十月怀胎”?
在“双创”的浪潮中,我们海淀工商人不做过客和看客,我们是工商“创客”,我们要帮创业、助创新,努力实现我们自己的工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