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誉富企业顾问集团有限公司网站我们专注于上海公司注册、代理记账等一站式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建筑资质 >

甘肃省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营造“三个环境”基

文章发布时间: 2018-03-27 17:44:14 本文作者:admin
编者按
今年年初,甘肃省工商局局长郭承录在全省工商和市场监管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2017年工商和市场监管工作,要以改革、创新、协调、提升为总要求,以推进市场监管现代化为目标,以商事制度改革为主线,以开展“改革创新深化提升年”活动为载体,惟勤惟行,善作善成,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准入环境、市场竞争环境和市场消费环境,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新活力。

4个月来,甘肃省工商和市场监管工作成效如何?本期集中刊发6篇来自本报基层联系点的报道,以期展示甘肃省工商和市场监管基层一线营造“三个环境”的生动实践。




庆阳:发动创业新引擎

甘肃省庆阳市工商系统以简政放权、创新机制、优化服务为动力,以商事制度改革为抓手,把改善市场环境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推动准入环境、发展环境的持续改善。
当场核审 当场领照
家住西峰区肖金镇的王先生到市政务大厅申办公司设立登记,在向工作人员交全材料后,不到20分钟便拿到了工商营业执照。
高效便捷的服务得益于庆阳市工商局在简化审批流程方面的大胆探索和实践。为切实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程序,市工商局动真碰硬、自我革命,通过归并职能、再造流程,把单位内部各科室审批服务事项集中于登记科并整体进驻市政务大厅,设立工商窗口;探索实施“独任审核制”,对不涉及许可审批的办理事项,由受理人员一人完成材料受理、审核、发照三个环节,大幅缩短办事时限,切切实实做到了当场核审、当场领照。
依法放权 应放尽放
按照“依法放权、能放则放、应放尽放”的原则,庆阳市工商局对登记事权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共将1877户企业的登记事权划转至属地监管工商机关。同时,该局还将企业分支机构、合伙企业清算组备案等四项审批(备案)事权下放至县、区登记机关,方便群众就近办事。
庆阳市东宜广告策划装饰有限责任公司法定代表人高小刚深切感受到工商部门事权调整给公司带来的便利。“之前,公司在市工商局办理登记,相关业务必须到西峰去办理,很不方便。事权调整后,在镇原县工商局不到10分钟便办妥了‘五证合一’营业执照的换发,节省太多时间了。”高小刚说。
“先照后证”、“一照一码”、简易注销登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密集推出、环环相扣,在庆阳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推行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全市市场主体数量增速加快、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创业就业人数节节攀升。截至今年4月中旬,全市市场主体数量突破10万户,累计达到10.78万户,平均每天新“出生”市场主体64户。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累计带动就业42.7万人次,较改革前增长118%,庆阳市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二。

□李泳宏 柴 阔


嘉峪关:从“整合”迈向“融合”

清明节前夕,甘肃省嘉峪关市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在西部超市昌盛店开展专项检查,从“五证合一”登记到卫生许可证,从保健品到电梯安全,执法人员都认真细致地一一检查。
“以前好几个部门轮番来,‘三局合一’后,我们明显减负了。”超市负责人钟金凤高兴地说着自己对于改革的切身感受。
“减负”源于2015年初。嘉峪关市作为甘肃省“三局合一”机构改革试点市,先行一步,率先推进统一市场监管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整合工商、质监、食药监三部门的职能,组建了市场监督管理局,并逐步实现从“物理整合”到“化学融合”的转变,构建起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一体化监管体系。
全链条全覆盖 监管执法更高效
“以前我们没少接到群众投诉,说某地的水果商贩短斤缺两,但往往几个部门都去处理,最后却不了了之。机构整合后,很多问题迎刃而解。只要是市场监管范畴的问题,都能‘一竿子’监管到底。”镜铁市场监管分局监管一科科长李正才说。
嘉峪关市市场监管局局长闫涛介绍,整合前,工商、质监、食药监三部门分散、分段进行检查,难以避免地存在监管盲点;整合后,一个监管组的执法人员一次检查就可完成以前需多次检查才能完成的任务。同时,整合后的市场监管局把原来3个局的4个检验检测机构撤并重组为两个,实现执法监管与检验检测统一;建立统一便捷的消费者投诉举报受理平台,提升维权效能;建立“三联秘书”制度,对省市惠民实事、重点项目和各类企业实施“一对一”“点对点”支持。
精简内设机构 一线力量更充实
嘉峪关市市场监管局成立后,内设机构从原来(3个局)22个减少为13个,派出机构由9个减少为4个,全局70%以上的力量集中于基层监管执法和检验检测工作,一线执法力量更充实。
“以食药监管为例,改革后,食药监管执法人员由14名增加到现在的120名,彻底解决了以往片区过大、检查频次不够、风险隐患难发现、违法行为查处不到位的问题。”嘉峪关市市场监管局餐饮食品监管科科长蔡长林介绍道。
“在市场监管局的大力指导下,我们对临架、下架食品更加心中有数了,内部管理更加规范了,我们卖得安心,消费者买得放心。”甘肃恒基文化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水晶超市经理谭华说。
“‘三局合一’让行政执法由‘单打独斗’向‘集中优势、重拳出击’转变,市场秩序明显改善,老百姓的满意度也提高了。”嘉峪关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李长忠坦言。
践行“5115承诺” 登记注册更便利
“我干了10年会计工作,为很多企业办理过登记注册手续。以前到处跑工商、地税、国税多个部门,一个手续办好最快也得半个月,‘五证合一’后,办理营业执照再不用跑第二趟。”在市场监管局注册大厅窗口办理业务的李治楠说。
为进一步提高登记注册便利化水平,嘉峪关市市场监管局向社会作出“5115承诺”,即排队取号不超过5分钟,等候不超过1小时,营业执照一般1个工作日内发出,最长不超过5个工作日。与以往相比,企业登记注册时间平均缩短60%以上。
嘉峪关市市场监管局优化再造审批流程,大力推行简政放权,合并了工商、质监、食药监三部门所有登记、许可的机构和人员,并对食品生产流通、药品医疗器械、特种设备使用许可、组织机构代码、营业执照等“十证一照”业务进行整合,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个窗口办结”,有效解决了分头受理、材料重复提交等问题,大大方便了市场主体。

□王光裕 朱 玲


白银:回应社会关切 释放消费潜力

甘肃省白银市工商局以贯彻落实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契机,紧紧围绕消费者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创新消费维权机制,优化消费维权平台,努力营造安全、便利、诚信的消费环境,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狠抓宣传培训。白银市工商局充分运用各类媒体,对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标法》《广告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提高市场主体依法经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广大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取得明显成效。该局连续五年荣获“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夯实维权基础。白银市工商局依托省工商局12315投诉网络平台,对市局12315投诉举报中心进行升级改造,开通了白银市投诉专线8812315,组织50多名一线执法人员参加投诉调处专业培训,逐步建立起统一、便民、高效的消费投诉平台。该局拓宽消费者诉求渠道,在全市创建市级“维权联络示范店”98家,有效扩大消费维权覆盖面,努力做到“消费纠纷发生在哪里,哪里就有维权服务”;同时,加强12315大数据分析应用,推动“诉转案”工作。三年来,全市工商系统共受理消费者投诉咨询2934件,查办违法案件260件。
加强商品抽检工作。白银市工商局持续加大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力度,三年来共计对纸巾纸、童车、路由器、电线电缆、开关插座等11大类344个批次商品进行抽检,立案查办违法案件65件,初步实现“抽查一批商品,规范一个行业”的目标,有力地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推动维权关口前移。白银市工商局积极引导企业建立先行赔付和小额纠纷快速调解机制,指导各县区局制定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安全风险警示工作预案》,并采取行政约谈、发布消费提示和警示信息等措施,倒逼企业落实消费维权主体责任。该局先后对43家市属广告企业(单位)、城区30家汽车销售服务企业的负责人和45户家具经销商进行行政约谈,持续推动消费维权关口前移。
加强专项执法。白银市工商局坚持把市场监管作为工商部门的主业主责,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专项执法,以适应消费者对消费品质提升的迫切要求。三年来,全市工商系统共没收电线、开关、插座等不合格商品4500件,立案查办商品质量类违法案件352件,有效规范了市场秩序。

□王小舟


陇南:以“放”为先 以“管”为要 以“服”为本

甘肃省陇南市工商局坚持“放、管、服”三管齐下,在放宽市场准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服务企业发展方面,充分发挥工商职能作用,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以“放”为先,营造宽松平等的准入环境。陇南市工商局落实简政放权政策,调整下放企业登记权限,实行首席代表制度,做到审批职能向登记科集中到位,审批服务事项进驻政务服务中心到位,对窗口首席代表授权到位,下放审批事项承接到位。截至今年3月底,全市工商系统共办理“三证合一”“五证合一”营业执照14312个,办理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营业执照4018个。
以“管”为要,营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陇南市工商局推行“双告知”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先后制定了“一单、两库、一细则”,随机抽查市场主体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权责清单,清理、归并行政权责事项437项。其中,行政许可事项8项、行政处罚事项382项、行政强制事项20项、行政裁决事项1项、行政确认事项1项、行政奖励事项1项、其他行政权力事项24项。陇南市工商局在陇南市政务服务网上线发布涉及权力事项的信息443条、涉及责任事项的信息3425条、涉及行政追责的信息2659条、涉及公共服务的信息10项,在市工商局门户网站公示企业核准登记指南、广告经营单位变更登记指南、行政复议指南,方便了群众办事和社会监督。
以“服”为本,营造企业创新发展的优质环境。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改革举措推陈出新。自2014年以来,陇南市工商局每年举办数十期培训班,累计培训500余人次。为保障“一站式”办理顺畅推进,该局依托“甘肃省工商局网上办事大厅”,全面推行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审核、网上公示、网上发照的全程电子化登记,企业足不出户在网上即可办理企业名称核准和登记注册等事项,实现了一个窗口办理、一份表格申请、一套材料申报、一个窗口取证。申请材料齐全,3个工作日或当日即可办理完结登记注册。

□何雪涛


武山:搭建服务平台 引导产业聚集

甘肃省武山县工商局以市场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边调研、边督查、边解决问题,深入非公企业开展调研,积极落实推动非公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掌握企业发展动态,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审批项目立项、土地征用,水、电、路建设等方面的困难,有力促进了企业发展,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
放宽市场准入门槛,优化发展环境。武山县工商局积极与发改、质监、税务部门协调,合力实现“一套材料、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家办理”,大幅提高了审批效率。该局注册股被评为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督管理系统优秀登记注册服务窗口。截至目前,武山县工商局已为18566户市场主体颁发了“五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今年1至4月,新登记注册私营企业104户,农民专业合作社31户,个体工商户257户。
加快园区建设,搭建发展平台。武山县工商局始终把工业园区作为推动非公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围绕“培育主导产业,引导产业聚集,建设特色园区”,科学制定《工业企业“出城入园”搬迁改造暂行办法》《工业园区管理办法》和《工业园区项目管理细则》,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非公企业聚集发展。目前,县工业园区中小企业创业园标准厂房主体工程已完成,建成标准厂房1.6万平方米,入驻企业19家,投资总额达8亿元。
加快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武山县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省电子商务示范县。武山县工商局抢抓电商扶贫政策重大机遇,结合当地特色产业,突出市场主导,强化品牌创建引导,扎实推进电子商务站点建设,电商扶贫取得良好成效。截至目前,全县共有电商企业50多户、电商个体户300多户,从业人员共计2000多人,线上线下互动互融初步形成,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何保林


平凉:健全“三项机制” 提升维权效能

今年以来,甘肃省平凉市工商局以促进社会和谐,改善民生为着力点,建立健全立体化专业维权、消费教育引导、“3·15”系列宣传工作机制,着力提升维权效能。今年第一季度,该局共受理消费者咨询投诉举报307件,办结率100%,帮助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35.2万元。
构建立体化维权机制。整合市工商局消费者权益保护科、12315维权中心、市消费者协会及相关科室职能,把多项对外服务业务集中于平凉市消费维权服务中心,以“一中心服务,一站点覆盖,一庭式调解,一条线分流,上海注册公司一数据运用、一平台支撑”为依托,构建立体化消费维权机制。
建立特殊人群等消费教育引导机制。针对老年消费者防范意识低的现实问题,在老年群体中开展消费知识讲座,引导老年消费者理性消费、科学消费、合理消费,引导老年消费者增强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与此同时,开展消保维权进校园活动,开设消费教育课堂,引导青少年学生从小树立健康安全的消费理念;调动公益律师、消费维权志愿者队伍参与消费纠纷调处工作,目前已有6名公益律师、13名志愿者长期参与消费纠纷调处工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完善“3·15”系列宣传机制。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多种形式组织现场宣传和咨询活动;同时,以地方主流媒体为载体,开设专栏,解读年度维权主题、通报年度消费维权情况、宣传消费维权法律法规、讲解消费技巧和真假商品辨别方法,形成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的消费维权宣传格局,营造全民关注消费维权工作的良好氛围。